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以下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相关信息:

英文名字

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

基本信息

  • 学校性质: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 地理位置:学校设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

  • 学科特色:以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重点培养经济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工会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历史发展

  • 学校前身是 1946 年 4 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

  • 1949 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

  • 1950 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

  • 1984 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开始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

  • 2003 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专业设置

  • 学校设有 17 个教学单位,开设了 34 个本科专业和 10 个专科专业。

  • 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如劳动关系、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安全工程、戏剧影视文学等。

  • 专科专业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学前教育等。

学费

  • 本科专业:普通类专业学费一般为每学年 4200 - 5000 元;艺术类专业学费为每学年 10000 元。

  • 专科专业:学费为每学年 6000 元。

奖学金

  • 学校设有多种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内奖学金等。

  • 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每生每年 8000 元;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 5000 元。

  • 校内奖学金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表现等评定,分为不同等级,奖金数额不等。

申请条件

  • 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考生。

  • 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相关要求。

  • 身体健康,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的要求。

申请时间

  • 一般与所在省份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时间同步。

  • 高考统一报名时间通常在每年的 11 月至 12 月左右,具体时间以各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

  • 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所在省份的高考报名系统进行报名,并根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招生要求,在相应时间内完成志愿填报等相关事宜。

录取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未公布过具体的录取率数据。从该校 2017 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本科招生计划 1250 人,实际录取本科新生 1250 人,一志愿录取率为 97.75%;高职(专科)招生计划 950 人,实际录取高职(专科)新生 834 人,一志愿录取率为 96.28%。不过,不同年份、不同省份的录取情况会有所不同。

国际国内排名

  • 国内排名:在 2025 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位列全国第 363 名,名列 2025 中国政法类大学排名第 9 名,位列 2025 北京市大学排名第 55 名。在 2024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政法类大学第 9 名。

  • 国际排名:目前没有看到相关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国际排名信息。不过,该校劳动关系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连续四年获得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 —— 劳动关系专业(研究型)排名第一,在 2024 年 ABC 排名系列榜单中,劳动关系专业评级结果为 A+。

知名校友

  • 罗凯天:2005 级法学院校友,现为安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主要执业与研究领域为劳动法、ESG 与合规。曾先后在北京国税、金杜、安杰工作,创建并领导毕马威中国劳动法业务和普然。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硕士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第一个社会法学博士学位。还担任北京律协跨境投资并购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等社会职务。

  • 唐紫薇:2005 级校友,现任 FLSmidth 中国法务合规总监,清华大学法学硕士,美国天普大学法学硕士,哥本哈根大学 MBA(在读),拥有多年外企法务工作经验。

  • 张碧飞:2006 级校友,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曾就职于北京市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律师执业后,执业领域主要为劳动争议仲裁、诉讼及劳动人事合规。

  • 刘壮壮:2007 级校友,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十三年,履历跨度四个不同行业,现任职某教育集团区域 HR 负责人。

  • 岳福岚:2013 级校友,后分别在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法学专业、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