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

以下是安徽医科大学的相关信息:

英文名字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 “AHMU”。

基本信息

  • 学校类型: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安徽省共建高校。

  • 校区分布:现有梅山路、翡翠路、东校区和新医科中心(在建)等 4 个校区。

  • 师资力量: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62 万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 1907 人。

  • 学生规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 2.68 万人,其中本科生 18,415 人,硕士研究生 7311 人,博士研究生 740 人,留学生 307 人。

  • 学科实力: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 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45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3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79 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9 个。建有 4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 2024 年软科发布的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中,位列 19 名。

历史发展

安徽医科大学起源于 1926 年建立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1931 年改称东南医学院,1937 年日军入侵后学校濒于解体,后由张锡祺教授出任院长得以续办。1949 年学校迁往安徽怀远,1951 年由私立改为国立,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1952 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1978 年被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高校,1985 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2019 年获批安徽省 “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2022 年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

专业设置

学校共有 48 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如法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

学费

按照学年制收费,最低 4900 元 / 年,个别专业最高 21,000 元 / 年。例如,医疗保险、法学、知识产权等专业文科类 4900 元 / 年;护理学、助产学等专业文科类 5500 元 / 年;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有 21,000 元 / 年的收费标准。住宿费 1200 元左右一年,多退少补。

奖学金

  • 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每人每年 8000 元。

  • 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年 5000 元。

  • 校内奖学金:学校设有多种校内奖学金,用于奖励在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具体金额和评定标准因奖学金种类而异。

申请条件

  • 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考生,成绩达到所在省份相应批次录取控制线。

  • 符合教育部及考生所在省级招生委员会规定的报名条件。

  • 身体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最新有关规定,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

  • 对于台湾地区考生,持有《台湾居民居住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以及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参加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且当年学测成绩在语文、数学 A、英文考试科目中任意一科达到均标级以上,同时身体状况符合所报专业招生体检要求。

申请时间

  • 大陆考生:一般在每年高考后,按照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进行志愿填报。例如安徽省通常在每年 6 月 26 - 27 日开始填报本科志愿,具体时间以各省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信息为准。

  • 台湾地区考生:以 2025 年为例,根据安徽医科大学本科招生网信息,报名时间一般为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具体以当年教育部及学校公布的时间为准。

录取率

安徽医科大学本科录取率因年份、省份、专业等因素有所不同,学校通常未公布过整体本科录取率。以 2019 年为例,当时学校教务处招生与长学制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介绍,全省理科四万名左右报考该校希望较大。


从考研录取率来看,2023 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约 46%。2022 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为 48.13%,其中预防医学、儿科学、临床药学专业录取率均在 60% 以上,妇幼保健医学考研录取率达到 70.77%。

国际国内排名

  • 国内排名:在 2025 年校友会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 150 名,在安徽省内高校中排名第 6 名,在全国医药类高校中排名第 21 名。

  • 国际排名:2024 - 2025 年 U.S.News 世界排名为第 1308 位。2025 年 1 月 9 日,科睿唯安公司发布的最新 ESI 统计数据显示,安徽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入围 ESI 全球前 1‰学科,排名第 657 位。该校共有 12 个 ESI 全球排名前 1% 的学科,进榜学科总数稳居安徽省属高校第一。

知名校友

  • 朱仲丽:毛泽东同志的保健医生。

  • 于仲嘉:被称为 “中国手”。

  • 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 刘德培:中国工程院院士。

  • 蒋本沂:服务 “两弹一星” 工程。

  • 徐叔云:临床药理学开创者。

  • 夏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蒋作君:1978 年至 1982 年在安徽医学院(今安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