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

以下是南昌大学的相关信息:

英文名字

Nanchang University,英文缩写:NCU。

基本信息

  • 学校性质: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江西省一流大学整体建设高校,是国家 “211 工程” 重点建设大学、国家 “双一流” 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学校地址:位于中国江西省会南昌,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 3 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 4264.54 亩,校舍建筑面积 150 万平方米。

  • 学科专业:设有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理工一部、理工二部和医学部,拥有 13 个学科门类的 91 个本科招生专业,22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9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师资力量:学校本部有在编教职工 4235 人(其中专任教师 2687 人,高级职称 1589 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3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

  • 学生规模: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 35900 余人。

历史发展

南昌大学前身江西医学院、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分别溯源于 1921 年创建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40 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和 1958 年创建的江西工学院。1993 年江西决定将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2004 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大学。2005 年南昌大学与原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南昌大学。2017 年,学校进入国家 “双一流”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8 年,学校成为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

专业设置

南昌大学有 91 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 13 个学科门类。如经济学、法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历史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类等文科专业;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材料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类等理工科专业;以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药学等医学专业。

学费

  • 普通本科专业:一般理工类专业学费为 4940 元 / 年;文史类专业学费为 4380 元 / 年;艺术类专业学费为 9600 元 / 年。

  • 特殊本科专业:如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等专业,学费有所不同,以学校公布为准。

  • 专科专业:学费一般为 5000 元 / 年左右。

奖学金

  • 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全日制本科在校生,每人每年 8000 元。

  • 学校奖学金:如 “南昌大学・江铜之星” 优秀大学生奖学金等,还有优秀学生奖学金等不同类别和等级的奖学金,用于奖励在学业、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申请条件

  • 本科招生:符合当年生源省份高考报名条件,且已参加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高考报名;体检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类型招生,还需满足相应的运动技术等级等要求。

  • 研究生招生:一般要求考生具有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符合报考专业的相关要求,通过研究生招生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等。

申请时间

  • 本科招生:一般在每年高考结束后,根据考生所在省份的志愿填报时间安排,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志愿填报系统填报南昌大学相关专业志愿。通常在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进行,具体时间因省份而异。

  • 研究生招生: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一般在每年的 12 月进行,报名时间通常在当年的 10 月左右,具体时间以当年教育部公布的为准。

录取率

南昌大学未公布过具体的整体录取率数据。不过,可以从该校在各省的招生批次、分数线及招生计划完成情况等方面来大致了解。作为国家 “211 工程” 重点建设大学和 “双一流” 建设高校,南昌大学在全国多数省份是一本招生,录取分数线通常高于当地一本线。其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情况会因专业热门程度、各省报考人数、招生计划等因素有所不同。

国际国内排名

  • 国内排名:在 2025 年 ABC 中国大学排名中,南昌大学位居第 42 位。在软科 2024 大学排行榜中,学校排名第 106 位。

  • 国际排名:目前南昌大学在国际上暂无非常权威的综合排名。但在一些学科领域,如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校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合作。

知名校友

  • 陈掌星:1979 年考入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前身之一)数学系,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在石油工程领域学术成就斐然,其学术论文综合指标在 2008 - 2023 年全球排名第一。

  • 江风益:南昌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半导体照明材料与器件研究,在硅基 LED 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 谢明勇:南昌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食品营养与安全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